回忆像个说书的人 缝纫机一响我便知道有新衣服穿了
导读: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对“传家宝”的情愫从未改变。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财富与亲情,将来还要接力传给我们的下一代。对于您来说,这件“传家宝”,不仅是一件价值珍贵的有形资产,更是一份铭刻家族记忆的情感寄…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对“传家宝”的情愫从未改变。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财富与亲情,将来还要接力传给我们的下一代。对于您来说,这件“传家宝”,不仅是一件价值珍贵的有形资产,更是一份铭刻家族记忆的情感寄托。
今日起,《清城新闻》将开辟《晒晒“传家宝”聊聊“家风”》栏目,围绕这一件件“传家宝”,讲述身边曾发生过的幸运的或者神奇的故事,挖掘它在时光长河里的婉转和血脉相承的那份爱,敬请垂注!
如果您家也有这么一些旧物,欢迎您致电党报热线和,与我们一起分享您的“传家宝”或是家风、家训故事。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缝纫机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仍有不少家庭不愿。
提起缝纫机,不少生于70、80年代的人都记忆犹新,它曾是过去结婚“三大件”之一。家住清城区横荷的晓华,家里也有这么一台老式手动踏板缝纫机。“在我妈那个年代,一台缝纫机,衣服大改小,旧改新,家人一年四季穿着不用愁。只要那台缝纫机一响,我便知道又有新衣服穿了。”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缝纫机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仍有不少家庭不愿。晓华家里那台也是,虽历经30多年,但良好,淡的台面依然光洁,黑色的机体略有锈迹,不过钢制的手轮仍旧锃亮。
更难能可贵的是,晓华家勤俭的家风,也随着缝纫这门手艺传承了下来:“虽然现在有钱什么都可以买到,但我有时候还是喜欢自己裁布用这台缝纫机做抱枕、坐垫和各式各样的布裙子。”
晓华家里的缝纫机是母亲的嫁妆。1984年,晓华父母准备结婚。晓华爸爸把自己走南闯北积蓄下来的3000元,全都给了晓华妈妈家里做礼金。对于上世纪的家庭妇女来说,家里有台缝纫机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于是,晓华的外婆用这3000元礼金为晓华妈妈添置了一台缝纫机、一辆单车和一套家具作为嫁妆。“当时缝纫机可是很紧俏的物件,有钱也难买到。”说起妈妈的嫁妆,晓华仍觉骄傲。
妈妈的缝纫机,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晓华听妈妈说,新机子运回家的当天,黑色锃亮的机身上刻着金色的蝴蝶花纹,钢制手轮闪着,轻踩踏板,机子一转,“嗒嗒嗒”的声音干脆轻巧,街坊四邻都纷纷来看稀奇。
“从此我家就告别了用手针缝制衣服的历史。”晓华笑着说,在自己的童年记忆里,妈妈坐在缝纫机前为家人缝缝补补的影像最是深刻。从的确良裙子,到棉布外套,晓华从小穿着妈妈用缝纫机做的衣裙长大。而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大多数人们没有钱或者没有买成衣的习惯,一般都是在家缝制或找裁缝铺做。
于是,每逢开学或是过年,晓华妈妈都会上街扯几块花布,回到家用机子扎一圈,新衣服、新床单就出来了。“每天放学回家,在门外只要听到缝纫机发出‘嗒嗒嗒’的声音,我就知道是妈妈又在缝补衣服。”晓华妈妈当年还曾笑言,晓华结婚前的衣服都要用这台缝纫机来做。
90年代初,可以换装的芭比娃娃是风靡一时的玩具,女孩子们总要买上一个娃娃和很多很多的衣服,把娃娃打扮得漂漂亮亮。“我家有一个爸爸带回来的芭比,可是在乡镇根本买不到搭配的衣服,我就想自己做给芭比穿。”
有一天,当时才10岁左右的晓华趁妈妈出去走亲戚,偷偷翻出缝纫机想学妈妈给芭比娃娃做一套小衣服。谁知一踩踏板,机子一动,线就打结成一团,还把机针卡住了,妈妈回家后狠狠教训了晓华一顿。
“嘿嘿,其实她是担心我弄伤自己。”说起当年的糗事,晓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那次过后,晓华又偷偷试过几次自己用缝纫机,不过依然不太会用。妈妈见她有心学,在自己缝衣服的时候,便有意无意地开始教晓华。学到师后,晓华不仅会用缝纫机给芭比娃娃做小裙子,还会用一些细碎的布头,帮妈妈做坐垫、抱枕,甚至是窗帘、床单等,缝纫手艺渐渐赶上了妈妈。
从柜子里找出一块粉色布料,端坐在缝纫机前,熟练地穿针引线,然后左手拽着布头,右手握着手轮,双脚富有节奏地踩着踏板,缝纫机便“哒哒哒”的转了起来。时而忙碌,时而停息,一行行缜密的针脚便落在布料上,不到10分钟,一个可以装零散物件的小布包已现雏形。“我以前买过电动的小缝纫机,人家说方便,但我试过后还是喜欢这台旧式缝纫机。”
90年代后期,晓华一家从搬到了城里,缝纫机也跟着他们一起来到了新家。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时尚新颖的成衣成为主流,妈妈的缝纫机早就完成了它的“历史”光荣“退役”,藏在了杂物房里。
前几年,晓华妈妈在整理杂物时,无意中发现缝纫机某个部件不知什么时候坏了,因为生产年代太久远,根本找不到合适的零件进行更换。有亲戚提议,一台坏了的缝纫机留着也没什么用处,而且还占地方,不如当旧货处理掉?
“扔掉?我可舍不得。”在晓华看来,这台缝纫机不仅是妈妈当年的嫁妆,更浓缩着一家人的重要回忆,必须留下来做纪念。看着母女俩的不舍,晓华爸爸找亲朋好友四处打听,费了好大一番劲,终于找来一个老师傅把机器了。
如今,晓华妈妈这台有着31年历史、“退而不休”的缝纫机,仍然物尽其用。妈妈偶尔会用它来缝缝窗帘、台布,或是做个茶几套、空调罩什么的。而晓华则会上网淘些棉麻布料,自己做款式简单大方的裙子。稍微陈旧或者破损的衣服,晓华用缝纫机这里加工一朵小花,那里打上几个折子,转眼又会变成另外一件衣服“重新上岗”。“我还要让它发挥余热,继续工作30年!”晓华笑着,转了转锃亮的手轮,缝纫机开始“嗒嗒嗒”地响着……黑木奈奈
来源:
免责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引起的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在24小时内作更正、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