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一本写了20多年的“民情日记”
导读: 上世纪90年代,嵊州在全国率先创新实施“民情日记”制度,架起了一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一个又一个民生问题得到解决。20多年来,“民情日记”紧跟时代脉动,经历了从手写日记到“民情日记”信息系统的时代…
上世纪90年代,嵊州在全国率先创新实施“民情日记”制度,架起了一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一个又一个民生问题得到解决。20多年来,“民情日记”紧跟时代脉动,经历了从手写日记到“民情日记”信息系统的时代化转变,覆盖面也从村向企业、社区延伸。
“商某某在担任村党支部兼村经济合作社社长期间,违反三资管理有关,将1000余元粮食直补资金直接转入村级账户而未发放到户,经研究,决定给予商某某通报。”日前,嵊州市石璜镇委员会对商某某违反“三资”管理的行为作出通报,镇民情收集处理站将结果反馈至该村“民情日记”工作中心。“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消息,这下能给村民一个交代了!”该村村监会主任兼“民情日记”网格联络员长舒一口气。
今年以来,嵊州对“民情日记”问题处置实行“双闭环”管理机制,对企业、群众反映的线下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就当场解决,不能的便依靠所在镇街、派出单位、共建单位等力量合力解决。对信息系统收集的线上问题,根据问题类型和难易程度,精准匹配办理层级和责任单位,并落实反馈时限,力争“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反馈”。今年以来,现场解决问题达4100余个,全市累计问题办结率达99.89%。
“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防范和纠正什么。”据市纪委市监委案件监督管理室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借助“民情日记”力量,一系列直击村干部作风“堵点”,治愈群众内心“痛点”的事例在全市十五个乡镇陆续出现,干部作风实现较大转变。
而借助信息化的翅膀,“民情日记”如今又有了新的发展,能够更加快速高效地处理相关问题。“过某某脑子有点小毛病,干不了什么活,吃穿都困难,真的可怜……”走村访廉时,村民的一句感叹,让贵门村监察工作联络站吕玉成留了神。核查后,吕玉成将“孤寡老人过某某虽未满60周岁,但因智力障碍,生活艰苦,有低保申请需要”的信息至“爱嵊州”APP的“民情日记”信息系统,两天后,贵门乡“三服务”办传来“过某某进行残疾评定,拿到残疾证后,可进行低保申请。”的结果反馈。目前,过某某低保申请正有序推进。
关爱群众暖,企业当然也是“重点对象”。测试你前世怎么死的近日,嵊州市委第三巡察组在一次“周三夜访”中了解到,黄泽镇绿园网业公司存在资金周转困难。“该企业需通过不动产证抵押申请银行贷款,但因历史存留问题,不动产证迟迟未能办理。”及时的民情反馈,具体的线下沟通督促后,黄泽镇落实镇工业线、城建线有关负责人为该企业申请土地协议出让。目前,绿园网业已收到市“同意办理有关土地协议出让”的批复。
“把为民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是从严治吏的重要内容。”嵊州市纪委市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践行新时代纪检监察“民情日记”,让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脚踏更多泥土,心聚更深民情。(嵊州市纪委市监委)
来源:
免责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引起的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在24小时内作更正、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