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春节民俗几忌:正月理发死舅舅 不宜婚嫁吃稀饭 北晚新视觉
导读: 2015年2月27日讯,咱们中国人,从小到大就被父母耳提面命,但凡不吉的东西,都不能出现在喜气的新春佳节里。Butwhy?不少年轻人也许会问。近日,本报记者采访民俗专家,和大家一起聊聊,正月里的这些“禁忌”。中国新…
2015年2月27日讯,咱们中国人,从小到大就被父母耳提面命,但凡不吉的东西,都不能出现在喜气的新春佳节里。Butwhy?不少年轻人也许会问。近日,本报记者采访民俗专家,和大家一起聊聊,正月里的这些“禁忌”。
中国新春有一个民间传统,说正月不能剃头,正月剃头死舅舅。正月不能剃头,不是因为理发店关门休息,而是因为剃头会死舅舅,好有没有?可是为什么正月剃头要死舅舅?为啥死的是舅舅不是别人?
正解:著名畅销书作家马伯庸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他告诉记者,正月不能剃头出自时的《掖县志》卷二《风俗》里的一段记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因为谐音变化,思旧成了死舅。”所以这事的起源很明白:满清入关,要求汉民剃发留辫。汉怀故国,于是在正月相约都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称为思旧。因为谐音变化,思旧成了死舅,死舅又倒回去,反成了不剃头的一个理由。
春节那几天,家里人都会小心翼翼,避免打破了碗碟杯盘,因为家里老人会说,正月摔坏东西这年会有“破运”。当然,就算真的打破或摔坏了东西,也是有补救的方式的:用红纸包起,口中念“岁岁平安”等吉祥话,并放在神案上数天,即可化解灾难。好有没有?那么,问题来了,春节期间到底能不能摔坏东西?
正解:我省著名民俗专家刘谦定告诉记者,在古代,正月不许摔坏东西是提醒人们过年时别得意忘形,应小心翼翼,以求吉利。这种心理暗示以及谐音化解,是古人的生活智慧,今时今日,正月里就算真摔坏东西也影响不到你一年的运势,除非你摔破的是一件明代的青花瓷器。
对许多年轻人而言,春节假期是办喜宴的好时候,平日里,亲友们天南地北,只有春节才能聚齐。殊不知,在古代几乎没有新人选择在正月里结婚。旧时有“抬头红”一说,即男女正月结婚,乃月太岁压头,不利儿孙。好有压力是不是?那么问题出现了,正月到底适不适合结婚?
正解:刘谦定告诉记者,择吉日行事是中国人的民俗传统,所谓择吉日,说明日子要比月份重要。所以,结婚跟正月没有半毛钱关系,你只需根据设想的婚礼形式和当地的气候特点选定结婚的季节。同时,还需要考虑亲友参加婚礼的难易程度。如果有很多你想邀请的亲友都不在本地工作,则应该选择在正月、十一、五一等长假期间。
昨天是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微信朋友圈被“每逢春节胖三斤”刷屏了。不少网友表示,春节最想吃的不是大鱼大肉,而是喝碗热稀饭。可家里的老人却说,正月忌吃稀饭,否则整年穷。那么,正月到底能不能吃稀饭?
正解:刘谦定告诉记者,在过去穷人家才吃稀饭,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大家一定要吃干饭,表示家里整年都会很富有。而且,年初一的早上叫做万神盛会,表示所有的神出来拜年,因此为表尊敬,我们先不要吃荤,先吃素。一般来说,初一也最好不要吃补品补药。不过,所谓的“禁忌”也是一种风俗,换句话说,就是一种生活习惯。年味在不断地变化,这些“禁忌”也在变化。现在过年吃得油腻了,肠胃消化不了,于是乎,在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之后,人们不再有“正月吃稀饭一年穷”的禁忌了。
“年夜饭在饭店吃,春联到超市里买现成的,微信抢红包比‘守岁’有意思多了……”退体的某中学历史老师吴老师认为,社会发展越快,传统节日的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则逐渐消失,春节越过越精简,现代人的“年”百无禁忌。
“每年春节,爸妈都会带我去国外旅游,你们说的这些过年的禁忌,我也不清楚,也没有人跟我说。”16岁的中学生何小可直言,自己对正月的“禁忌”了解不多,也不感兴趣。
其实,对很多像何小可一样的“90后”、“00后”,关于春节的禁忌在他们的眼中是个盲区。在他们看来,有关春节的那些“繁文缛节”是父辈或爷爷辈应操心的事。相对而言,他们更关心圣诞夜到哪里狂欢、情人节应该给女朋友买什么礼物。难怪采访中不少人担心,“现在年味淡了,再过几十年,我们的春节传统习俗有可能会彻底”。
我省著名民俗专家刘谦定表示,民风民俗是与时俱进的,过去的一些禁忌在今天看来似乎,但从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层面进行剖析,这些禁忌并非毫无道理,甚至蕴含着合理的思想内核,我们要宣传正能量的民风民俗,不该盲目选择一种旧的禁忌来寻找“年”味。
农历七月的两个传统节日,非常有趣:其一,“七夕”这个浪漫情人节刚过,“中元节”便接踵而至;其二,与佛教都把中元节定为“鬼节”,因史无准确记载,无法判定谁先谁后,权释两家不谋而合了;其三,中元节跟元宵节一样也“张灯”,只不过张的是“水
古人非常看重“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每季伊始,会举办一些定制(穿戴服饰、祭品、食品等)仪式去恭迎,民间则通过各种时尚节目助推,使整个迎接活动显世界末日最新消息得既庄重又诙谐。即便面对“肃杀”之象开始的“立秋”也不例外。 作者:赵柒斤 来源:
这几日雨雪纷飞,好像不经意间提醒着人们,那个“雨纷纷、欲断魂”的清明节又将如约而至了…谚语说“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看来,清风如约而至,春雪相约而来——又是一年好年景。 清明与扫墓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与其他节日的”狂欢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我的少儿时代。那个年代,“春节”是一年中最最开心的日子。记忆中,春节首先意味着春来——送别过去的一年,迎接崭新的一年。 作者:王秀山 还清楚地记得,我在的门框上,用削铅笔的小刀刻下自己和弟妹每个人的身高,每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家住在总政内务部街5号的清道光六公主府的大四合院,但凡春节,全院上百户,军人、职工、家属一起,红红火火过大年,甭提多温馨多热闹啦。 插图 王金辉 打扫卫生 按中国民俗,“腊月二十四,扫房子”。所以,每年春节前,大院管理科
俗话说,过了正月十五才算是过年。那么今天,才是这个年的最后一天。对于过年,每个人各有滋味在心头,讲不尽的春节故事里满含厚爱与温情。 制图 冯晨清 “70后”,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父母正在老去,孩子成了生活的慰藉与希望。而岁月总在流转中
今年春节,是家里第一个有小朋友的春节,我的女儿刚好10个月。春节的传统,本就是讲究人丁兴旺才热闹,因为小朋友的到来,家里平淡了好些年的春节突然又变得仪式感十足。 制图 冯晨清 孩子诞生后的第一个春节,访客比往年都多。家族里添丁进口是件大事,
如果记忆没的线后的我们,小时候是最喜欢过年的,有新衣穿,有鞭炮放,有压岁钱拿,最关键的是,因为大人们为了准备过年而总是忙里忙外,孩子们成了跳脱管束的“小精灵”,三五成群地在院子里和雪地里野着。 压岁钱 李嘉制图 那时我就想着,等到
今年春节是我带女儿暖暖回安徽过的第一个春节。其实一开始,父母是不希望我们带女儿回去的,因为老家没暖气,怕孙女冻感冒了。每一次视频,母亲都要强调一番:“春节就不要回了,要回就等天暖和了再回。” 制图冯晨清 为了一大家人的团聚,我们还是瞒着父母
自从上班以后,家中那些在天南海北工作着的兄弟姐妹,只有过年才能聚齐。往年,与这些堂亲与表亲,我总会想:要打扮得漂亮些,要点最爱吃的菜,要让哥哥掏腰包请大家看电影。可或许是年龄稍大了些,今年时,我却更想和大家静下心来聊聊生活和工作,问
本文由来源于325棋牌 325游戏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来源:
免责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引起的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在24小时内作更正、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