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之四: 根脉
导读: 公元311年,趁混乱之际,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游牧部落联盟,向中原发起了大举进攻。洛阳、长安相继被攻破,史称“永嘉之乱”。自此,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长达三百多年的大与大混乱的格局中。如此,令中国传统文…
公元31 1年,趁混乱之际,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游牧部落联盟,向中原发起了大举进攻。洛阳、长安相继被攻破,史称“永嘉之乱”。自此,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长达三百多年的大与大混乱的格局中。如此,令中国传统文化巨大冲击,斯文扫地,伦理尽失,千里沃野的中原转眼间已间。其中部分大族南下来到长江流域,并在江南建立了东晋王朝;另一部分,则向西北迁徙,渡过黄河,来到河西走廊。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直至今日仍保留着汉武帝在河西设郡时的名字——“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远处,祁连山的冰雪融化汇成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使戈壁深处出现湿地奇景,也为张掖留下了“塞上江南”的美誉。大约是在公元350年前后广位名叫郭瑀的敦煌少年第一次离开了故乡。他一漫游,来到马蹄山下的张掖。重要的是,此时的河西走廊,儒学之风盛行,他远道而来想要寻找的那位大学者郭荷,就隐居在这里。张轨家族世代以专攻儒学著名。来到河西走廊之后他采取了中原重与“拔贤才”的政策,招收河西五百人开办官学;同时,他还屡屡遣使持节,厚礼征聘知名学者任职或,使得河西走廊地区儒学昌盛,井井有条。“秦中川,血没腕(读音:wan四声),唯有凉州倚柱观。”作为一块相对安定、平静的所在,大量人口迁徙至此。尤其洛阳以西及关中等地,投奔河西走廊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抛下了所有家业的郭荷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随着逃难的人群来到河西走廊的。一同行的,除了他的,还有极为珍贵的、数代家传的经史典籍。郭荷来到临松薤谷的消息,迅速在河西士林间传开了,对于崇尚学问的河西子弟来说,这是天大的喜讯。此时,河西走廊已经归于前凉王张祚的,张祚的使者带着贵重礼物面见郭荷,希望郭荷出山去做前凉主育的“博士祭酒”。张祚是曾任凉州刺史的张轨的曾孙,此时张氏家族已经在河西走廊割据一方,建立了史称“前凉”的。虽然张氏子孙继承了张轨的崇文举措,广泛征求儒学名士的支持。但是,这位刚刚通过不正当手段取得了的前凉王张祚并不是发自内心地真正学问。当年已八旬的郭荷一颠簸到达武威后,并没有担任官学主管,而是被雪藏到前凉王宫内,成了陪太子读书的宾客。年迈的宋纤出山后,曾多次请辞皆被张祚阻拦,最终他选择以自尽的方式保全学者的与声名。郭瑀将老师郭荷葬在了书院的旁边,那里安静至极,只有流水与鸟鸣。他素孝裹身,冬寒夏暑,为老师守孝,一守就是三年。对于这一越过规制的行为,他解释说:“我虽由父母所生养,却是由老师培育,古人不为老师服丧,不过是因为谦虚。”在这里,他把郭荷传授给自己的思想融会贯通,写下了《春秋墨说》和《孝经错纬》,希望这些著作可以为后世所用。武威文庙,是仅次子山东曲阜孔庙和孔庙的全国第三大孔庙建筑群,相传最早建于前凉时期,是文化在河西走廊繁衍的印证。此后,尊儒重教的文风在河西更加延绵不断。郭瑀传承了老师郭荷的做法,在这清幽的山谷中向们、授业、解惑,尽自己所学,让他们明白思想的真谛。他们并不知道,这一片原本只为安身而建的石窟,在并不遥远的未来,将成为中国重要的佛教造像圣地——马蹄寺石窟群,同时也成为那个时代河西走廊上与佛教两大文明交汇的。尽管郭瑀为人低调、一心向学,但新任前凉王张天锡的使者还是循着一批批河子留下的脚印走到了这里。就在郭荷去世不久,前凉王张祚就因街头。此时的前凉者已经换成了张祚的弟弟张天锡。更重要的是,这个靠篡权得到君主地位的张天锡,与郭瑀内心秉承的标准相去甚远。他宁愿隐居山林,潜心读书,静待更合适的机会。张天锡向大举进攻的前秦国君主苻坚投降,自此,前凉张氏对河西走廊延续近80年的,宣告结束,河西走廊归于前秦。为了完善前秦国的礼仪制度,崇尚儒学的苻坚让当地太守选派300名河西子弟,拜在郭瑀门下,求学礼制。此时,酒泉的祁嘉、马岌,武威的段承根、阴仲达,金城的钦、赵柔等一大批儒学大家也纷纷开馆收徒。两年后,苻坚被杀,前秦内乱。趁此时机,前凉国张天锡的儿子张大豫起兵反秦,而校尉王穆也在酒泉发兵响应。作为一名隐土风格的学者,郭瑀在前凉、前秦时不应朝廷邀请,隐于深山聚徒授学,此时却毅然出山,这前后的反差很大。郭瑀虽有上千,但毕竟没有军事实力,于是,他又联合了本地有实力的大族索嘏,很快招募了一支5000人的部队和三万石粮草,响应王穆的起兵。起兵没多久,生性多疑的王穆因谗言,开始怀疑索嘏手握将对自己不利,于是派兵攻打索嘏。平天下从来都是最高的行为准则,也自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但这难道就是学者实现存在价值的唯一途径吗?几十年过去,刘昞已经成为河西士林的,前来邀请他出山做官的人络绎不绝,但都被他婉言谢绝。而三百年后,唐代大诗人李白,又自称是李暠的九代孙。追慕先祖并不断写下新的传奇似乎是这个家族的共性。李暠在西凉初建时期,就沿袭了汉晋以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兴办教育,儒学,甚至亲自策问士人,量才授官。在文章里他深入剖析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留下了一个家力图统一河西.进而协助晋室恢复中原的胸怀抱负,同时也留下了内心深处的纠结与选择。他说道:依其本性而言。自己实在不适宜从事,而更适合作一个文人,钟情传统文化与古典文学,不追求,愿忘情山水、怡然恬淡,陶渊明、谢灵运都是他生活中的楷模。但,无奈生不逢时,五胡,中原骚乱,,大批中原难民涌向河西;在救亡与慕古的选择间,他不得不选择了前者。身为君主,李暠的亲自拜访、礼贤下士更是让刘昞。这是自己的师长郭瑀与郭荷未曾拥有的待遇。刘昞欣然出山,出任西凉主管文教的“儒林祭酒”,李暠曾把自己得到刘昞,比作三国蜀主刘备之得诸葛亮。一千五百多年后,公元2001年4月,在曾经西凉国的国都——甘肃酒泉市城西15里处,考古人员抢救性发掘了一座深20米、墓室面积90平方米、墓道长71米的巨大古墓葬。李暠或许正像自己所说的那样,更适合做一个文人而不是家。公元417年,壮志未酬的李暠去世。他以孔子所言“朝闻道,夕死可矣”鼓励自己,昼夜苦读,大量饱览当时中原世族避难河西时所带来的珍贵文献典章,并为之作注。他一生著述不下一百二十卷,是五凉时期学术著述最多的学者。十六国时期在中原和江南已经失传的魏晋时期名著《人物志》,就是由于刘昞为其作注而在河西走廊保存下来,并得以传回江南。在那个天下分崩、豪杰并起的年代,他们不仅了河西五凉的百年风云,更牢牢坚守着一份属于学者的灵魂与儒学传承的。他们开办规模浩大的私学,与官学相辅相成,教育与著述并重,造就了五凉时期河西儒学昌盛的景象。北魏拓跋氏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入主中原,为赢得广泛的支持,开始推行汉化政策。作为汉文化的正统思想以及中国诸子百家学说中最具有安邦特色的学说,儒学受到了格外的推崇。为了加强学习汉文化与制度,北魏进占河西走廊之后,立刻着手将河西走廊的世家大族与工匠三万户迁徙到他们的首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在这次大规模的东迁中,包括刘昞的学生在内,几乎全部的河者都被迁往中原,自汉延续至今的河西文化及学术亦随之东渐。为了建立秩序,北魏迫切需要礼仪律令的制定和完善,这些熟悉汉代礼仪律令之学的河者得到了北魏的礼遇和重用。此后的隋唐承袭了北朝的系统,以强盛之势统一南北,开创了大一统的盛世局面。河西文化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并列,成为隋唐文化的渊源。两千年后,中国20世纪国学大师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针对河西文化做出了这样的评价: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汉代中原之文化学术,经历东汉末、西晋之大乱及北朝扰攘之长期,能不失坠,卒得辗转,加入隋唐统一之混合之文化,蔚然为之一源。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那些亲手开凿的石窟样貌依旧,但自己早已不是那个14岁的少年郎。选婿之时,那一声“非我莫属”的豪气也早已随着三个朝代的更迭而烟消云散了。这位后来被北魏孝文帝誉为“德冠前世,蔚为儒”的河西大儒最终没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他选择了魂归临松薤谷。河西走廊分布着大量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其中有49座为壁画墓。从中原迁徙至此的人们用图像的方式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河西走廊的生活面貌。这些多彩的壁画继承了汉代中原墓葬的壁画风格,同时也细细描绘了在中原文化影响下,河西地区平静安乐的生活场景。
来源:
免责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引起的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在24小时内作更正、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