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捧起“女婿”、凉了“儿子”
导读: 招引的“源头活水”必须畅通,培育的“强元固本”也不可或缺。倘若只重视“外引”而忽视“内育”,未能充分挖掘属于本地“潜力股”的企业和人才,或者对这些企业和人才在培育支持上的力度,相对弱于招引的外部资源,就容易…
招引的“源头活水”必须畅通,培育的“强元固本”也不可或缺。倘若只重视“外引”而忽视“内育”,未能充分挖掘属于本地“潜力股”的企业和人才,或者对这些企业和人才在培育支持上的力度,相对弱于招引的外部资源,就容易出现捧起“女婿”、凉了“儿子”的现象,导致本地企业和人才出走,甚至诱发地区之间“互相挖墙脚”的恶性竞争,不利于持续健康发展。
在“双招双引”热潮中,一些人产生疑惑:“是不是只要招引来外地企业和外来人才就好,培育本地企业和本土人才就不重要了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增强地区竞争力而言,强招大引、广招海引,确实是立竿见影的高招妙招。但同时,培育本地企业、本土人才,同样常重要、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工作,决不能因为“双招双引”的紧迫性,就对“本地培育”产生“放一放”“松一松”的想法。
“育”是“引”的内在基础。本地资源构成了营商的“原生态”,而营商又是外来投资客商和各类人才取舍决策的头等要素。对某一位具体的客商而言,如果招商地区相关产业不发达、企业效益不好、上下游配套不完善,那么,单纯靠打“政策牌”“感情牌”,是较难打动人、留住人的。人才招引,道理同样如此。曾经听到有人这样质疑:一个单位对“自己人”都关爱不够,能够对“外来”实意吗?更何况,“女婿”必不可少,“儿子”同样珍贵。倘若只重视“外引”而忽视“内育”,未能充分挖掘属于本地“潜力股”的企业和人才,或者对这些企业和人才在培育支持上的力度,相对弱于招引的外部资源,就容易出现捧起“女婿”凉了“儿子”的现象,导致本地企业和本土人才陆续出走,甚至诱发地区之间“互相挖墙脚”的恶性竞争,不利于持续健康发展。
“引”是“育”的外部手段。一方面,良好的自身条件更有利于“引”,这就倒逼一个地方加大优化企业服务和建设基础设施的力度,同时做好服务人才的个性化文章,从而增强“育”的能力。另一方面,外部资源的引进会形成“鲶鱼效应”,能够激发本地企业、人才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反之,如果只抓培育,招引不够,则难免封闭沉沦。例如,前些年个别地方在开展招考、梦到找不到回家的路招工时,户籍到具体一个县。如此封闭排外,本地企业的发展也会受到。尤其对于名校大所资源不足的地区来说,为了弥补本地企业发展中人才不足的缺陷,必须更加善于利用外地的干部培训资源和学历教育资源,旗帜鲜明地鼓励本地企业家和专业人才到外地深造升级、引进经验。
“引”和“育”的最终目的,都在于“用”。所谓“用”,就是要通过“引”和“育”的有机结合、动态平衡,最大程度地促进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从更好发挥外部资源作用的角度看,应重点在“后招引”时间段上做文章,将“物理”变为“化学反应”,抓住外来优秀企业家和专业人才在本地工作的契机,积极对标学习,跟进培育本土企业的管理和科研团队。从更好发挥内部资源作用的角度看,应进一步强化统筹集中、交流互鉴的服务方式和管理艺术。建国初期,为克服人才匮乏困难、满足重大科技项目需求,在全国范围内抽调特定方面的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取得了丰硕。今天,一个地区或县镇基层单位,同样可以如此操作。如果一个个硕士、博士总是孤立散落在各自不同的机关事业单位里,是较难产生理论或科技发明的;而如果有效联动起来,或干脆跨界组建团队,说不定能够创造更好战果。因此,不妨在开展重大项目的研究、谋划、推进时,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优势,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统筹调用一切可用人才,最终实现引、育、用的和谐统一,共同服务于本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
免责声明: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引起的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将在24小时内作更正、删除等相关处理。